2024年11月,中国旅游协会启动第七届“中国服务”·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收集工作,此项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踊跃申报。迄今,协会已收集到一批新颖独特、具有创新精神的“案例”。我们将陆续选登这些“案例”与大家分享佳禾资本,敬请关注!
案例名称:建水古城小火车—滇南文旅的璀璨明珠与多元发展典范
申报单位:建水古城小火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
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,有一列别具韵味的古城小火车。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,更是建水旅游的创意佳作,生动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。其成功不仅在于成为文旅爆款,更以点带面,在文旅深度融合、工业遗产活化利用、乡村振兴发展等领域树立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示范样本。
佳禾资本佳禾资本
一、案例简述
建水古城小火车运营线路的前身是我国首条民营铁路——个碧临屏寸轨铁路,其于1915年开工,历时21年贯通,在滇南地区的交通与经济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。1970年,它被改造为米轨铁路,2003年客运服务暂停。2015年,建水县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,重启米轨小火车运营,让这条百年铁路重新焕发生机。
小火车从建水古城临安站出发,途经双龙桥站、乡会桥站,最终抵达团山站,全长12.82公里。沿线站点皆为建水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,临安站在原火车站旧址上改建为米轨小火车主题公园,充满法式风情的建筑、复古的照片与老物件,让游客瞬间穿越回过去;双龙桥站旁的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是我国现存优秀古桥之一,其造型优美,桥上的青石、雕花斗拱等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;乡会桥车站站房是一座近百年历史的法式建筑,周边花卉绽放,与小火车相互映衬,尽显浪漫风情;终点站团山站位于西庄镇团山村,团山村完整保存了十九世纪滇南乡村的特色风貌和人文风情,古建筑上精美的石雕令人称奇。
二、服务特色
(一)搭乘复古机车,仿若时空交错的沉浸式游览体验。小火车车厢采用全木质设计,内部装饰复古,车窗的白色纱窗随风轻拂,“哐当哐当”的行驶声,让人仿佛回到民国时期,沉浸式感受旧时光的独特韵味。
(二)配备专属讲解,体验文旅融合的特色化游览线路。车厢内配备专业讲解员为游客详细介绍建水历史文化名城、滇越铁路、个碧临屏铁路,以及沿途村落、站点、遗迹等相关知识,简明扼要又充满趣味,使游客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,增强旅游体验感。
(三)推荐旅游产品,身临其境地触摸建水文化温度。在车厢内推出融合建水紫陶、建筑等元素的文创雪糕、文创冰箱贴、集章册等产品。同时,还会以味蕾体验、审美视角、文化切入的方式,向游客推介建水烧豆腐、草芽过桥米线、汽锅鸡等特色美食,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品味建水饮食文化。
(四)展示当地特色,观看极具烟火气的民俗文化表演。通过列车上的展示、表演或讲解,向游客呈现建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,如彝族烟盒舞、彝族四大腔、小调、方言等,让游客感受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。
三、营收情况
自2015年开通至今,建水古城小火车接待游客数量连年攀升,累计接待游客数达105万人,累计营业收入达8600余万元。小火车的运营不仅自身取得良好收益,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。沿线的餐饮、住宿、手工艺品等产业蓬勃发展,许多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。
四、品牌创意故事
百年前,个碧临屏寸轨铁路的修建,凝聚着滇南人民自主筹资、建设家乡的心血,它联通了锡矿资源与滇越铁路,成为滇南经济的命脉,见证了滇南地区的发展变迁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它虽暂停客运,但那段历史和记忆却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。
2014年,建水县人民政府与昆明铁路局达成合作意向,启动建水古城至团山米轨旅游小火车项目。2015年,建水古城小火车正式开通,它以“一轨连古今”的独特方式,重现个碧临屏铁路百年历史风貌。小火车的开通,让游客能够沿着历史的轨迹,领略建水的千年古韵与田园风光,将建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,打造出“滇南最美乡愁之旅”。它从交通载体华丽转身为文化符号,不仅是建水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,更成为建水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滇南的历史与风情。2020年,建水古城小火车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。2021年,建水、石屏两县首次联动,石屏小火车驶进临安站,实现了两地旅游资源的互联互通。
五、示范带动作用
(一)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:让文化“活”起来
建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拥有文庙、朱家花园、古桥等海量文化遗产,过去资源“各自为战”,游客难以获得连贯体验。米轨小火车如一条“文化项链”,将散落的历史珍珠串联成整体。
项目以“铁路文化”为核心纽带,实现“交通+文化+旅游”深度融合。一方面,小火车本身是活态工业遗产,复古车厢、百年车站、锈迹铁轨都是历史见证,游客可直观感受滇南铁路发展史;另一方面,列车将“古桥文化”(双龙桥)、“村落文化”(团山村)、“市井文化”(临安古城)、“饮食文化”(汽锅鸡、烧豆腐)等融入体验,让游客4小时内完成从“观光”到“沉浸”的升级。
这种融合形成“文化感知—深度体验—消费转化”闭环。实现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良性循环。
(二)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:让旧物“新”起来
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更新与文旅发展的难题。建水米轨铁路曾因功能衰退沉寂,铁轨生锈、车站破败,面临被遗忘的风险。小火车项目以“最小干预”为原则,走出“适应性再利用”的活化之路。
硬件改造上,对原有铁轨进行安全修缮,保留米轨原始轨距与行驶节奏;对临安站、乡会桥站等百年建筑,遵循“修旧如旧”原则,修复法式拱窗、木质站台等元素,同时增设游客服务中心、文创商店等现代功能,让老建筑兼具历史韵味与当代价值。
功能转化上,项目打破工业遗产“静态展览”模式,赋予“动态体验”新内涵。游客不仅能参观老车站,还能乘坐小火车穿越田园,让工业遗产从“可看”变为“可感、可参与”。
(三)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:让乡村“富”起来
小火车沿线的村镇曾因交通不便、产业单一,面临发展困境。小火车的开通为乡村注入动能,构建起“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”的振兴格局。
产业带动方面,海量客流激活乡村消费市场。带动沿线乡村旅游持续增长,惠及数万群众,它不仅是文旅经济的“增长极”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助推器”,让古村焕发新生机,让乡愁有了新载体,实现乡村与青年人才的“双向奔赴”铁轨沿线成为了展示非遗、农特产的“移动橱窗”,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干更加夺目的光彩。
如今,建水古城米轨小火车已不仅是旅游项目,更是多元价值共生的生态系统。它让工业遗产焕新生、文化资源成合力、乡村走上富裕路,其“保护为先、融合为要、民生为本”的理念,为文旅融合、遗产活化、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解,成为中国服务旅游产品中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典范。
第七届“中国服务”旅游产品创新大会即将召开
益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